近段时间被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或许就是听到设计师们抱怨平面设计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大家在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个当代中国平面设计史上的传奇年代。那正是中国平面设计从无到有、从启蒙到妩媚的一个关键时刻。以logo、VI为代表的平面设计,其商业价值被无限地扩张,引得企业和广告主不惜重金来完成设计营销,平面设计师一度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在高校中,无论师资条件是否具备,建立设计学院和开设平面设计专业,似乎也成了一种时髦。然而仅仅10年,平面设计就需要“而今迈步从头越”了。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的人数将突破611万,这个数字比2008年增长52万人。这么多的毕业生中有多少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得而知,但在这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刻,有多少企业、设计公司有能力为其中的平面设计毕业生“买单”,却着实成了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2008年,题为“I’m here”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展如期举行。这个取材于《圣经•以赛亚书》的主题让人们看到毕业生对于一个理想的社会位置的渴慕,但实际情况如何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教授说,这两年中央美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找到起薪两三千元的工作就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事情了。这个数字和10年前的状况已经无法同日而语,而这仅仅是中央美术学院一所学校的情况,但它间接反映的是首都北京的就业市场。
在金融危机面前,有人坚持。在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大力倡导文化创意产业、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政策面前,中国设计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政策契机,有人认为“平面”的复兴指日可待,有人则喊出了平面设计的终结论——即面对新媒体对于整个设计行业的冲击,面对甲方(企业和各类客户)在新的媒体传播环境中对营销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平面设计行业的盈利模式和生存环境行将终结。
平面设计还很年轻,怎么就老了呢?各行各业数算自身3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平面设计界的热情并不高,但毕竟还是有了一些总结与反思。2008年,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最早开始介入中国内地现代设计进程的王受之作了“中国设计三十年”的演讲。《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史》也在筹备撰写,在我们看来,30年只是中国平面设计行业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平面设计,还仅仅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