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的虚实
三句诗词当中“微有影”“微云外”“欲无影”分别描述了景色若有若无、虚虚实实的朦胧状态。“大地”“山河”“残月”“清露”“冷云”具体形态概括以点、线、面的方式构成静谧清冷的画面。文学的描述经过读者的体会转换成想象的意境,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也构成了变化的节奏与韵律。中国古诗词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古典诗词的品位高低。主要不在于说出的东西,如词藻之华丽与否,而在于说出的言词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象的空间之广度与深度,这其中最微妙的便是虚与实的关系。造型艺术当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主要是通过虚与实的对比得以体现,因此,虚与实是每一种造型艺术都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
任何事物在构成中都可以概括成点、线、面的形态,点的大小、线的粗细、面的大小对比,色彩的纯度、明度、冷暖对比都会在视觉接受过程中形成主次和先后关系。物体在视觉上的注目程度和视觉接受过程的先后顺序,构成视觉上的虚与实。以书法为例,虚与实在书法中体现得似乎更加鲜明直白,运笔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笔墨运行的轨迹对视觉产生引导,运笔轻处虚、重处实、快处虚、慢处实,视觉上产生有节奏的流动感和韵律感。笔墨勾画出线条,作为正形的线条也在分割白色的空间,负形对应产生,阳实阴虚、阳动阴静、阳刚阴柔,这种黑白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阴阳并济的特点在标志设计中体现得同样鲜明。
色彩的虚实
色彩具有超前进入视觉的特征,远距离观察物体,当我们还不清楚物体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时,却已经见到色彩的光斑在闪烁,如交通指示标志色彩的设计就是依据这个原理选择了高纯度的红色与高明度的中黄色,以达到提前警示的作用。标志设计要充分考虑远观与近看的视觉效果,色彩的选择尤其重要。
艾萨克•牛顿曾说过:“色彩之于眼睛就像音乐之于耳朵”,如此深刻地表述正阐释了人们的印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色彩与我们所见的环境、与所创造出来的事物共鸣,色彩总是激发着人们的情绪和思想,毋庸置疑,它是人们用以创造精彩形态的最强劲情绪动能。设计中,色彩常表现为内向、外向兼备的视觉创造情态。一旦使用得当,它也将成为视觉往还交流的催化剂。所有人类可见的色彩均因光波而生,当光照射到物体,一些光波被物体所吸收,另一些则被物体表面所反射,于是产生了属于该物体的颜色,同样,这也构成了减色理论的核心。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可以构成不同的对比关系,一般的视觉规律,针对色相冷暖而言,形成了暖色前置、冷色后退的心理印象,在绘画中常运用色彩的冷暖变化营造深远的空间感觉。
在色彩的纯度对比中,相比纯度低的色彩,纯度高的色彩容易形成较强的视觉刺激。明度低的色彩比明度高的色彩在视觉上更有分量感,色彩面积大小的对比同样影响视觉的感受。对比产生主次,主次对应虚实。标志设计中不但要综合考虑色彩的三个要素,还要兼顾色彩的象征意义,人的心理、生理及行为属性对任何色彩都发挥着作用。依据个体成长文化背景的差异,色彩将传达出不同的涵义,设计者向人们描绘他们是怎样理解艺术的,其中包括色彩感受、不同色彩并置,感受有强弱之分,虚实也应运而生,色彩被置于相应的语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暗示与内涵,色彩对标志设计中“意”的表达起到烘托的作用,结合形式美感的“形”,标志的涵义才能得到直接和有效的传达,给观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和心理印象。
本文由北京logo设计整理,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